液壓泵與液壓馬達
- 分類:公司新聞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0-04-01 00:00
- 訪問量:
【概要描述】係統故障診斷及排除方法第一節液壓泵與液壓馬達故障診斷一、液壓泵故障診斷1、 外齧合齒輪泵液壓故障診斷外齧合齒輪泵常見的故障有:泵不排油或排量與壓力不足,噪聲及壓力脈動較大,溫升過高,液壓泵旋轉不靈活或咬死,轉軸骨架密封或壓蓋被衝出等。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與排除方法如下表所示。外齧合齒輪泵常見故障與排除方法故障現象產生原因排除方法泵不排油或排油量與壓力不足1、電動機轉向接反2、濾油器或吸油管堵塞3、液壓泵吸油及吸油管段處密封不良有空氣吸入,其表現為壓力表顯示值很低,液壓缸無力,油箱起泡等4、油液粘度過大造成吸油困難,或溫度過高導致油液粘度降低造成內漏油過大5、零件損壞,間隙增大,泄漏較大6、泵的轉速太低7、油箱中油麵太低8、溢流閥有故障1、調換接頭(線),改變電機轉向2、拆洗濾油器及管道或更換油液3、檢查,並緊固有關螺紋連接件或更換密封件4、選擇合適粘度的油液:檢查診斷溫升過高故障,防止油液粘度有過大變化5、檢查有關磨損零件,進行修磨達到規定間隙6、檢查電機功率及有無打滑現象7、檢查油麵高度,並使吸油管插入液麵以下8、檢查溢流閥的閥芯、彈簧及阻尼孔等診斷溢流閥故障噪聲及壓力脈動較大1、 液壓泵吸油側及軸油封和吸油管段密封不良,有空氣吸入2、 吸油管及濾油器堵塞或阻力太大造成液壓泵吸油不足3、 吸油管外露或伴有油箱較淺或吸油高度過大>500mm4、 由於裝配質量造成減弱困油現象的卸荷槽—(或卸荷孔)的位置偏移,導致液壓泵泵油時產生困油噪聲。表現為隨著油泵的旋轉,不斷地交替地發出爆破聲和嘶叫聲,使人難以忍受,規律性很強5、 齒形精度不高,節距有誤差或軸線不平行6、 泵與電動機軸不同心或鬆動1、加黃油於連接處,若噪聲減少,說明密封不良,應擰緊接頭或更換密封2、檢查濾油器的容量及堵塞情況,及時處理3、吸油管應伸入油麵以下的2/3,防止吸油管露出液麵,吸油高度應大於500mm4、打開液壓泵一側端差,輕輕轉動主軸,檢查兩齒輪齒合點與卸荷槽(孔)的微通情況,采用呱嗒微量刮削多次休整多次試驗,直至消除噪聲為止5、更換齒輪或配研與調整6、傳技術要求進行調整,檢查直線性,保持機軸度在0.1mm內溫升過高1、 裝配不當,軸向間隙太小油膜破壞,形成幹摩擦,機械率降低2、 液壓泵磨損嚴重,間隙過大泄漏增加3、 油液粘度不當(過高或過低)4、 油液汙染變質,吸油阻力過大5、 液壓泵連續吸氣,特別是高壓泵,由於氣體在泵內受絕熱壓縮,產生高溫,表現為液壓泵溫度瞬時急劇升高1、檢查裝配質量,調整間隙2、修磨磨損件,使其達到合適的間隙3、改用粘度合適的油液4、更換新油5、停車檢查液壓泵進氣部位,及時處理液壓泵旋轉不靈活或咬死1、 軸向間隙或徑向間隙過小2、 裝配不良,致使蓋板軸承孔與主軸,泵與電機的聯軸器的間心度不好3、 油液中雜質吸入泵內卡死運動1、修複或更換泵的機作2、修整、重裝3、加強濾油、或更換新油轉軸骨架油封或壓蓋被衝擊1、 壓蓋堵塞了前後蓋板的回油通道造成回油不通暢,產生了較高背壓2、 骨架油封與泵的前蓋配合太鬆3、 泵體裝反,使壓油扣接通了卸荷槽,高壓油衝出骨架油封4、 內泄漏向油通道被汙染阻塞1、將壓蓋取出重裝,防止堵塞回油通道2、檢查配合或更換3、重新裝配4、清洗及換油 2、 擺線轉子泵液壓故障診斷擺線轉子泵產間的故障有:輸出油液要離波動大。輸出流量不足,發熱及噪聲大等。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如表所示。擺線轉子泵常見故障及其排除方法故障現象產生原因排除方法壓力波動大1、 泵體與前、後蓋偏心距誤差太大2、 內、外齒輪(轉子)齒形誤差大3、 內、外齒輪徑向及端麵跳動量大4、 內、外齒輪齒側間隙太大1、檢查偏心距,采取相應措施修複,保證偏心距誤差在±0.02mm範圍內2、將內、外齒輪對研修整3、修整內、外齒輪,使之各項精度均達到設計要求4、更換內、外齒輪,保證齒側間隙在0.07mm以內輸油量不足1、 內、外齒輪齒側間隙太大,致高、低壓油區互通,容積效率顯著下降,但齒側間隙不能太小,否則齒輪轉動不靈活2、 軸向間隙太大3、 吸油口處密封不嚴,有空氣混入4、 吸油不暢(如油液粘度太大,濾油器堵塞,吸油棉太高等)5、 溢流閥失靈1、更換內、外齒輪,保證齒側間隙在0.07mm以內2、重配軸向間隙,使之在0.02mm~0.05mm範圍內3、緊固吸油管接頭4、針對具體情況,選用粘度較小的油液,或清洗濾油器,或改變吸油高度5、清洗溢流閥發熱及噪聲大1、 外齒輪與泵體配合間隙太小,不僅引起發熱,而且會使外齒輪與泵體咬死,但間隙過大,又會使外齒輪晃動與泵體撞擊,而且保證不了泵體與前、後蓋的正確偏心距2、 內、外齒輪的齒側間隙太大3、 齒形精度不高4、 軸承精度喪失或損壞5、 吸油不暢1、采取措施保證外齒輪與泵體孔間的配合間隙在0.05mm~0.06mm範圍內2、更換內、外齒輪,使其齒側間隙不超過0.07mm3、對研修整4、更換軸承5、清洗濾油器,經常保持足夠的工作油液或更換粘度較小的油液 3、 葉片泵液壓故障診斷葉片泵常見的故障有:噪聲嚴重伴有振動,泵不吸油或輸出油液無壓力,排油量及壓力不足,主軸油封被衝出,泵蓋螺釘斷裂,發熱等。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如表所示。葉片泵常見故障與排除方法故障現象產生原因排除方法噪聲嚴重伴有振動1、濾油器和吸油管堵塞,使液壓泵吸油困難2、油液粘度過大,使液壓泵吸油困難3、泵蓋螺釘鬆動或軸承損壞4、壓力衝出過大,配油盤上三角槽有堵塞或太短,導致困油噪聲5、定子曲麵有傷痕,葉片與之接觸時,發生跳動撞擊噪聲6、油箱油麵過低,液壓泵吸油側和吸油管段及液壓泵主軸油封的不良,有空氣進入7、葉片偏角太小,運動時,其作用力有突然變化的現象8、葉片高度尺寸誤差較大9、葉片側麵與頂麵不垂直度及配有盤端麵跳動過大10、液壓泵的主軸密封過緊,溫升較大(用手摸軸和軸蓋有燙手現象)11、電動機轉速過高12、聯軸器的同心度較差或安裝不牢靠。導致機械噪聲。1、檢查清洗2、檢查油液粘度,及時換油3、檢查、緊固、更換已損零件4、檢查三角槽是否堵塞情況,若太短則用針錦銼刀將其適當修長5、修整拋光定子曲麵6、檢查有關密封部位是否有泄漏,並加以嚴封,保證有足夠油液和吸油通暢7、將葉片一側的倒角適當加大,一般1X45°8、重新檢查並修整葉片的側麵及配有盤端麵,使其垂直度在0.01mm以內11、更換電機,降低轉速12、檢查,調整同心度,並加強緊固泵不吸油或無壓力(執行機構不動)1、電機轉向有錯2、油箱液麵較低,吸油有困難3、油液粘度過大,葉片滑動阻力較大,移動不靈4、泵體內部有砂眼,高低壓腔串通5.液壓泵嚴重進氣,更本吸不上油來6.組裝泵蓋螺釘鬆動,致使高低壓腔互通7、葉片與槽的配合過緊8、配油盤剛度不夠或盤與泵體接觸不良1、重新接線頭,改變旋轉方向2、檢查油箱中油麵的高度(觀察油標指示)3、更換粘度較低的油液4、更換泵體(出廠前未暴露)5、檢查液壓泵吸油區段的有關密封部位,並嚴加密封6、緊固7、修磨葉片或槽,保證葉片移動靈活8、更換或修整其接觸麵排油量及壓力不足表現為液壓缸動作遲緩1、葉片與轉子裝反2、有關連接部位密封不嚴,空氣進入泵內3、配合零件之徑向或軸向間隙過大4、定子內曲麵與葉片接觸不良5、配有盤磨損較大6、葉片與槽配合間隙過大7、吸油有阻力8、葉片移動不靈活9、係統泄漏大10、泵蓋螺釘鬆動,液壓泵軸向間隙增大而內泄1、糾正葉片和轉子的安裝方式2、檢查各連接處及吸油口是否有泄漏,緊固或更換密封3、檢查並修整,使其達到設計要求,情況嚴重的可返修4、進行修磨5、修複或更換6、單片進行選配,保證達到配合要求7、拆洗濾油器,清除雜物使吸油通暢8、不靈活的葉片,應單槽配研9、對係統進行順序檢查10、適當擰緊主軸油封衝出油封與泵端蓋配合太鬆或泵內泄向油通道堵塞形成高壓檢查配合和清洗回油通道,或更換油封泵蓋裂斷液壓泵內壓油窗口口徑過小(加工檢驗錯誤)按液壓泵設計要求擴孔鉸孔發熱1、配有盤與轉子間隙過小或變形2、定子曲麵傷痕大,葉片跳動厲害3、主軸密封過緊或軸承單邊發熱1、調整間隙,防止配油盤變形2、修整拋光定子曲麵3、修整或更換 4、軸向柱塞泵液壓故障診斷 軸向柱塞泵常見的故障有:排油量不足,執行機構動作遲緩。輸出油液壓力不足或壓力脈動較大,噪聲過大,泄漏,液壓泵發熱,變量機構失靈,泵軸不能轉動等,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如表所示。 軸向柱塞泵常見故障和排除方法故障現象產生原因排除方法排油量不足,執行機構動作遲緩1、吸油管及濾油器堵塞或阻力太大2、油箱油麵過低3、泵體內沒充滿油,有殘存空氣4、柱塞與缸孔或配油盤與缸體間隙磨損5、柱塞回程不夠或不能回程,引起缸體與配油盤間失去密封係中心彈簧斷裂所致6、變量機構失靈,達不到工作要求7、油溫不當或液壓泵吸氣,這造成內泄或吸油困難1、排除油管堵塞,清洗濾油器2、檢查油量,適當加油3、排除泵內空氣(向泵內灌油即排氣)4、更換柱塞,修磨配油盤與缸體的接觸麵,保證接觸良好5、檢查中心彈簧加以更換6、檢查變量機構,看變量活塞即變量頭是否靈活,並糾正其調整誤差7、根據溫升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油液,緊固可能漏氣的連接處壓力不足或壓力脈動較大1、吸油口堵塞或通道較小2、油溫較高,油液粘度下降,泄漏增加3、缸體與配油盤之間磨損,柱塞與缸孔之間磨損,內泄較大4、變量機構偏角太小,流量較小5、中心彈簧疲勞,內泄增加6、變量機構不協調(如伺服活塞與變量活塞失調,使脈動增大)1、清除堵塞現象,加大通油截麵2、控製油溫,更換粘度較大的油液3、修整缸體與配油盤接觸麵,更換拄塞,嚴重者應送廠返修4、調大變量機構的偏角5、更換中心彈簧6、若偶爾脈動,可更換新油,經常脈動,可能是配合件研傷或擰緊,應拆下研修噪聲過大1、泵內有空氣2、軸承裝配不當,或單邊或磨損或損傷3、濾油器被堵塞,吸油困難4、油液不幹淨5、油液粘度過大,吸油阻力大6、油液的油麵過低或液壓泵吸氣導致噪聲7、泵與電機安裝不同心使泵增加了徑向載荷8、管路振動9、柱塞與滑靴球頭連接嚴重鬆動或脫落1、排除空氣,檢查可能進入空氣的部位2、檢查軸承損壞情況,及時更換3、清洗濾油器4、抽樣檢查,更換幹淨的油液5、更換粘度較小的油液6、按油標高度注油,並檢查密封7、重新調整,使在允差範圍內8、采取隔離消振措施9、檢查修理或更換組件內部泄漏1、缸體與配油盤間磨損2、中心彈簧損壞,使缸體與配油盤間失去密封性3、軸向間隙過大4、柱塞與缸孔間磨損5、油液粘度過低,導致內泄1、修整接觸麵2、更換中心彈簧3、重新調整軸向間隙,使符合規定4、更換柱塞,重新配研5、更換粘度適當的油液外部泄漏1、傳動軸上的密封損壞2、各接合麵及管接頭的螺栓及螺母為擰緊,密封損壞1、更換密封圈2、緊固並檢查密封性,以便更換密封液壓泵發熱1、內部漏損較大2、液壓泵吸油嚴重3、有關相對運動的配合接觸麵有磨損,例如:缸體與配油盤,滑靴與斜盤4、油液粘度過高,油箱容量過小或轉速過高1、檢查和研修有關密封配合麵2、檢查有關密封部位,嚴加密封3、修整或更換磨損件,如配有盤,滑靴等4、更換油液,增大油箱或增加冷卻裝置,或降低轉速變量機構失靈1、在控製油路上出現堵塞2、變量頭與變量殼體磨損3、同服活塞,變量活塞以及彈簧芯軸卡死4、控製油道上的單向閥彈簧折斷1、淨化軸,必要時衝洗2、修刮配研或更換3、機械卡死時,研磨各運動件,油髒則更換4、更換彈簧泵不能轉動(卡死)1、柱塞與缸孔卡死,係油髒或油溫變化或高溫粘連所致2、滑靴脫落,係柱塞卡死拉脫或有負載起動拉脫3、柱塞球頭折斷,泵拄塞卡死或有負載起動扭斷1、油髒換油,油溫太低時更換粘度小的油,或用刮刀刮去粘連金屬,配研2、更換或重新裝配滑靴3、更換二、液壓馬達故障診斷1、 齒輪液壓馬達液壓故障診斷齒輪液壓馬達常見的故障有:輸出轉速低,輸出扭矩也低,噪聲過大等。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如表所示。齒輪馬達常見故障及其排除方法故障現象產生原因排除方法轉速低,輸出箱距也低1、 供油液壓泵因吸油口濾油器堵塞,油的粘度較大,軸向或徑向間隙過大等原因造成供油不足2、 電動機功率不匹配,轉速低於
液壓泵與液壓馬達
【概要描述】係統故障診斷及排除方法第一節液壓泵與液壓馬達故障診斷一、液壓泵故障診斷1、 外齧合齒輪泵液壓故障診斷外齧合齒輪泵常見的故障有:泵不排油或排量與壓力不足,噪聲及壓力脈動較大,溫升過高,液壓泵旋轉不靈活或咬死,轉軸骨架密封或壓蓋被衝出等。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與排除方法如下表所示。外齧合齒輪泵常見故障與排除方法故障現象產生原因排除方法泵不排油或排油量與壓力不足1、電動機轉向接反2、濾油器或吸油管堵塞3、液壓泵吸油及吸油管段處密封不良有空氣吸入,其表現為壓力表顯示值很低,液壓缸無力,油箱起泡等4、油液粘度過大造成吸油困難,或溫度過高導致油液粘度降低造成內漏油過大5、零件損壞,間隙增大,泄漏較大6、泵的轉速太低7、油箱中油麵太低8、溢流閥有故障1、調換接頭(線),改變電機轉向2、拆洗濾油器及管道或更換油液3、檢查,並緊固有關螺紋連接件或更換密封件4、選擇合適粘度的油液:檢查診斷溫升過高故障,防止油液粘度有過大變化5、檢查有關磨損零件,進行修磨達到規定間隙6、檢查電機功率及有無打滑現象7、檢查油麵高度,並使吸油管插入液麵以下8、檢查溢流閥的閥芯、彈簧及阻尼孔等診斷溢流閥故障噪聲及壓力脈動較大1、 液壓泵吸油側及軸油封和吸油管段密封不良,有空氣吸入2、 吸油管及濾油器堵塞或阻力太大造成液壓泵吸油不足3、 吸油管外露或伴有油箱較淺或吸油高度過大>500mm4、 由於裝配質量造成減弱困油現象的卸荷槽—(或卸荷孔)的位置偏移,導致液壓泵泵油時產生困油噪聲。表現為隨著油泵的旋轉,不斷地交替地發出爆破聲和嘶叫聲,使人難以忍受,規律性很強5、 齒形精度不高,節距有誤差或軸線不平行6、 泵與電動機軸不同心或鬆動1、加黃油於連接處,若噪聲減少,說明密封不良,應擰緊接頭或更換密封2、檢查濾油器的容量及堵塞情況,及時處理3、吸油管應伸入油麵以下的2/3,防止吸油管露出液麵,吸油高度應大於500mm4、打開液壓泵一側端差,輕輕轉動主軸,檢查兩齒輪齒合點與卸荷槽(孔)的微通情況,采用呱嗒微量刮削多次休整多次試驗,直至消除噪聲為止5、更換齒輪或配研與調整6、傳技術要求進行調整,檢查直線性,保持機軸度在0.1mm內溫升過高1、 裝配不當,軸向間隙太小油膜破壞,形成幹摩擦,機械率降低2、 液壓泵磨損嚴重,間隙過大泄漏增加3、 油液粘度不當(過高或過低)4、 油液汙染變質,吸油阻力過大5、 液壓泵連續吸氣,特別是高壓泵,由於氣體在泵內受絕熱壓縮,產生高溫,表現為液壓泵溫度瞬時急劇升高1、檢查裝配質量,調整間隙2、修磨磨損件,使其達到合適的間隙3、改用粘度合適的油液4、更換新油5、停車檢查液壓泵進氣部位,及時處理液壓泵旋轉不靈活或咬死1、 軸向間隙或徑向間隙過小2、 裝配不良,致使蓋板軸承孔與主軸,泵與電機的聯軸器的間心度不好3、 油液中雜質吸入泵內卡死運動1、修複或更換泵的機作2、修整、重裝3、加強濾油、或更換新油轉軸骨架油封或壓蓋被衝擊1、 壓蓋堵塞了前後蓋板的回油通道造成回油不通暢,產生了較高背壓2、 骨架油封與泵的前蓋配合太鬆3、 泵體裝反,使壓油扣接通了卸荷槽,高壓油衝出骨架油封4、 內泄漏向油通道被汙染阻塞1、將壓蓋取出重裝,防止堵塞回油通道2、檢查配合或更換3、重新裝配4、清洗及換油 2、 擺線轉子泵液壓故障診斷擺線轉子泵產間的故障有:輸出油液要離波動大。輸出流量不足,發熱及噪聲大等。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如表所示。擺線轉子泵常見故障及其排除方法故障現象產生原因排除方法壓力波動大1、 泵體與前、後蓋偏心距誤差太大2、 內、外齒輪(轉子)齒形誤差大3、 內、外齒輪徑向及端麵跳動量大4、 內、外齒輪齒側間隙太大1、檢查偏心距,采取相應措施修複,保證偏心距誤差在±0.02mm範圍內2、將內、外齒輪對研修整3、修整內、外齒輪,使之各項精度均達到設計要求4、更換內、外齒輪,保證齒側間隙在0.07mm以內輸油量不足1、 內、外齒輪齒側間隙太大,致高、低壓油區互通,容積效率顯著下降,但齒側間隙不能太小,否則齒輪轉動不靈活2、 軸向間隙太大3、 吸油口處密封不嚴,有空氣混入4、 吸油不暢(如油液粘度太大,濾油器堵塞,吸油棉太高等)5、 溢流閥失靈1、更換內、外齒輪,保證齒側間隙在0.07mm以內2、重配軸向間隙,使之在0.02mm~0.05mm範圍內3、緊固吸油管接頭4、針對具體情況,選用粘度較小的油液,或清洗濾油器,或改變吸油高度5、清洗溢流閥發熱及噪聲大1、 外齒輪與泵體配合間隙太小,不僅引起發熱,而且會使外齒輪與泵體咬死,但間隙過大,又會使外齒輪晃動與泵體撞擊,而且保證不了泵體與前、後蓋的正確偏心距2、 內、外齒輪的齒側間隙太大3、 齒形精度不高4、 軸承精度喪失或損壞5、 吸油不暢1、采取措施保證外齒輪與泵體孔間的配合間隙在0.05mm~0.06mm範圍內2、更換內、外齒輪,使其齒側間隙不超過0.07mm3、對研修整4、更換軸承5、清洗濾油器,經常保持足夠的工作油液或更換粘度較小的油液 3、 葉片泵液壓故障診斷葉片泵常見的故障有:噪聲嚴重伴有振動,泵不吸油或輸出油液無壓力,排油量及壓力不足,主軸油封被衝出,泵蓋螺釘斷裂,發熱等。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如表所示。葉片泵常見故障與排除方法故障現象產生原因排除方法噪聲嚴重伴有振動1、濾油器和吸油管堵塞,使液壓泵吸油困難2、油液粘度過大,使液壓泵吸油困難3、泵蓋螺釘鬆動或軸承損壞4、壓力衝出過大,配油盤上三角槽有堵塞或太短,導致困油噪聲5、定子曲麵有傷痕,葉片與之接觸時,發生跳動撞擊噪聲6、油箱油麵過低,液壓泵吸油側和吸油管段及液壓泵主軸油封的不良,有空氣進入7、葉片偏角太小,運動時,其作用力有突然變化的現象8、葉片高度尺寸誤差較大9、葉片側麵與頂麵不垂直度及配有盤端麵跳動過大10、液壓泵的主軸密封過緊,溫升較大(用手摸軸和軸蓋有燙手現象)11、電動機轉速過高12、聯軸器的同心度較差或安裝不牢靠。導致機械噪聲。1、檢查清洗2、檢查油液粘度,及時換油3、檢查、緊固、更換已損零件4、檢查三角槽是否堵塞情況,若太短則用針錦銼刀將其適當修長5、修整拋光定子曲麵6、檢查有關密封部位是否有泄漏,並加以嚴封,保證有足夠油液和吸油通暢7、將葉片一側的倒角適當加大,一般1X45°8、重新檢查並修整葉片的側麵及配有盤端麵,使其垂直度在0.01mm以內11、更換電機,降低轉速12、檢查,調整同心度,並加強緊固泵不吸油或無壓力(執行機構不動)1、電機轉向有錯2、油箱液麵較低,吸油有困難3、油液粘度過大,葉片滑動阻力較大,移動不靈4、泵體內部有砂眼,高低壓腔串通5.液壓泵嚴重進氣,更本吸不上油來6.組裝泵蓋螺釘鬆動,致使高低壓腔互通7、葉片與槽的配合過緊8、配油盤剛度不夠或盤與泵體接觸不良1、重新接線頭,改變旋轉方向2、檢查油箱中油麵的高度(觀察油標指示)3、更換粘度較低的油液4、更換泵體(出廠前未暴露)5、檢查液壓泵吸油區段的有關密封部位,並嚴加密封6、緊固7、修磨葉片或槽,保證葉片移動靈活8、更換或修整其接觸麵排油量及壓力不足表現為液壓缸動作遲緩1、葉片與轉子裝反2、有關連接部位密封不嚴,空氣進入泵內3、配合零件之徑向或軸向間隙過大4、定子內曲麵與葉片接觸不良5、配有盤磨損較大6、葉片與槽配合間隙過大7、吸油有阻力8、葉片移動不靈活9、係統泄漏大10、泵蓋螺釘鬆動,液壓泵軸向間隙增大而內泄1、糾正葉片和轉子的安裝方式2、檢查各連接處及吸油口是否有泄漏,緊固或更換密封3、檢查並修整,使其達到設計要求,情況嚴重的可返修4、進行修磨5、修複或更換6、單片進行選配,保證達到配合要求7、拆洗濾油器,清除雜物使吸油通暢8、不靈活的葉片,應單槽配研9、對係統進行順序檢查10、適當擰緊主軸油封衝出油封與泵端蓋配合太鬆或泵內泄向油通道堵塞形成高壓檢查配合和清洗回油通道,或更換油封泵蓋裂斷液壓泵內壓油窗口口徑過小(加工檢驗錯誤)按液壓泵設計要求擴孔鉸孔發熱1、配有盤與轉子間隙過小或變形2、定子曲麵傷痕大,葉片跳動厲害3、主軸密封過緊或軸承單邊發熱1、調整間隙,防止配油盤變形2、修整拋光定子曲麵3、修整或更換 4、軸向柱塞泵液壓故障診斷 軸向柱塞泵常見的故障有:排油量不足,執行機構動作遲緩。輸出油液壓力不足或壓力脈動較大,噪聲過大,泄漏,液壓泵發熱,變量機構失靈,泵軸不能轉動等,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如表所示。 軸向柱塞泵常見故障和排除方法故障現象產生原因排除方法排油量不足,執行機構動作遲緩1、吸油管及濾油器堵塞或阻力太大2、油箱油麵過低3、泵體內沒充滿油,有殘存空氣4、柱塞與缸孔或配油盤與缸體間隙磨損5、柱塞回程不夠或不能回程,引起缸體與配油盤間失去密封係中心彈簧斷裂所致6、變量機構失靈,達不到工作要求7、油溫不當或液壓泵吸氣,這造成內泄或吸油困難1、排除油管堵塞,清洗濾油器2、檢查油量,適當加油3、排除泵內空氣(向泵內灌油即排氣)4、更換柱塞,修磨配油盤與缸體的接觸麵,保證接觸良好5、檢查中心彈簧加以更換6、檢查變量機構,看變量活塞即變量頭是否靈活,並糾正其調整誤差7、根據溫升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油液,緊固可能漏氣的連接處壓力不足或壓力脈動較大1、吸油口堵塞或通道較小2、油溫較高,油液粘度下降,泄漏增加3、缸體與配油盤之間磨損,柱塞與缸孔之間磨損,內泄較大4、變量機構偏角太小,流量較小5、中心彈簧疲勞,內泄增加6、變量機構不協調(如伺服活塞與變量活塞失調,使脈動增大)1、清除堵塞現象,加大通油截麵2、控製油溫,更換粘度較大的油液3、修整缸體與配油盤接觸麵,更換拄塞,嚴重者應送廠返修4、調大變量機構的偏角5、更換中心彈簧6、若偶爾脈動,可更換新油,經常脈動,可能是配合件研傷或擰緊,應拆下研修噪聲過大1、泵內有空氣2、軸承裝配不當,或單邊或磨損或損傷3、濾油器被堵塞,吸油困難4、油液不幹淨5、油液粘度過大,吸油阻力大6、油液的油麵過低或液壓泵吸氣導致噪聲7、泵與電機安裝不同心使泵增加了徑向載荷8、管路振動9、柱塞與滑靴球頭連接嚴重鬆動或脫落1、排除空氣,檢查可能進入空氣的部位2、檢查軸承損壞情況,及時更換3、清洗濾油器4、抽樣檢查,更換幹淨的油液5、更換粘度較小的油液6、按油標高度注油,並檢查密封7、重新調整,使在允差範圍內8、采取隔離消振措施9、檢查修理或更換組件內部泄漏1、缸體與配油盤間磨損2、中心彈簧損壞,使缸體與配油盤間失去密封性3、軸向間隙過大4、柱塞與缸孔間磨損5、油液粘度過低,導致內泄1、修整接觸麵2、更換中心彈簧3、重新調整軸向間隙,使符合規定4、更換柱塞,重新配研5、更換粘度適當的油液外部泄漏1、傳動軸上的密封損壞2、各接合麵及管接頭的螺栓及螺母為擰緊,密封損壞1、更換密封圈2、緊固並檢查密封性,以便更換密封液壓泵發熱1、內部漏損較大2、液壓泵吸油嚴重3、有關相對運動的配合接觸麵有磨損,例如:缸體與配油盤,滑靴與斜盤4、油液粘度過高,油箱容量過小或轉速過高1、檢查和研修有關密封配合麵2、檢查有關密封部位,嚴加密封3、修整或更換磨損件,如配有盤,滑靴等4、更換油液,增大油箱或增加冷卻裝置,或降低轉速變量機構失靈1、在控製油路上出現堵塞2、變量頭與變量殼體磨損3、同服活塞,變量活塞以及彈簧芯軸卡死4、控製油道上的單向閥彈簧折斷1、淨化軸,必要時衝洗2、修刮配研或更換3、機械卡死時,研磨各運動件,油髒則更換4、更換彈簧泵不能轉動(卡死)1、柱塞與缸孔卡死,係油髒或油溫變化或高溫粘連所致2、滑靴脫落,係柱塞卡死拉脫或有負載起動拉脫3、柱塞球頭折斷,泵拄塞卡死或有負載起動扭斷1、油髒換油,油溫太低時更換粘度小的油,或用刮刀刮去粘連金屬,配研2、更換或重新裝配滑靴3、更換二、液壓馬達故障診斷1、 齒輪液壓馬達液壓故障診斷齒輪液壓馬達常見的故障有:輸出轉速低,輸出扭矩也低,噪聲過大等。產生這些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如表所示。齒輪馬達常見故障及其排除方法故障現象產生原因排除方法轉速低,輸出箱距也低1、 供油液壓泵因吸油口濾油器堵塞,油的粘度較大,軸向或徑向間隙過大等原因造成供油不足2、 電動機功率不匹配,轉速低於
- 分類:公司新聞
- 作者:
- 來源:
- 發布時間:2010-04-01 00:00
- 訪問量:
故障現象
|
產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泵不排油或
排油量與
壓力不足
|
1、電動機轉向接反
2、濾油器或吸油管堵塞
3、液壓泵吸油及吸油管段處密封不良有空氣吸入,
其表現為壓力表顯示值很低,液壓缸無力,油箱起泡等
4、油液粘度過大造成吸油困難,或溫度過高導致油液粘
度降低造成內漏油過大
5、零件損壞,間隙增大,泄漏較大
6、泵的轉速太低
7、油箱中油麵太低
8、溢流閥有故障
|
1、調換接頭(線),改變電機轉向
2、拆洗濾油器及管道或更換油液
3、檢查,並緊固有關螺紋連接件或更換密封件
4、選擇合適粘度的油液:檢查診斷溫升過高故障,防止油液粘度有過大變化
5、檢查有關磨損零件,進行修磨達到規定間隙
6、檢查電機功率及有無打滑現象
7、檢查油麵高度,並使吸油管插入液麵以下
8、檢查溢流閥的閥芯、彈簧及阻尼孔等診斷溢流閥故障
|
噪聲及壓
力脈動較
大
|
1、 液壓泵吸油側及軸油封和吸油管段密封不良,有空氣吸入
2、 吸油管及濾油器堵塞或阻力太大造成液壓泵吸油不足
3、 吸油管外露或伴有油箱較淺或吸油高度過大>500mm
4、 由於裝配質量造成減弱困油現象的卸荷槽—(或卸荷孔)的位置偏移,導致液壓泵泵油時產生困油噪聲。表現為隨著油泵的旋轉,不斷地交替地發出爆破聲和嘶叫聲,使人難以忍受,規律性很強
5、 齒形精度不高,節距有誤差或軸線不平行
6、 泵與電動機軸不同心或鬆動
|
1、加黃油於連接處,若噪聲減少,說明密封不良,應擰緊接頭或更換密封
2、檢查濾油器的容量及堵塞情況,及時處理
3、吸油管應伸入油麵以下的2/3,防止吸油管露出液麵,吸油高度應大於500mm
4、打開液壓泵一側端差,輕輕轉動主軸,檢查兩齒輪齒合點與卸荷槽(孔)的微通情況,采用呱嗒微量刮削多次休整多次試驗,直至消除噪聲為止
5、更換齒輪或配研與調整
6、傳技術要求進行調整,檢查直線性,保持機軸度在0.1mm內
|
溫升過高
|
1、 裝配不當,軸向間隙太小油膜破壞,形成幹摩擦,機械率降低
2、 液壓泵磨損嚴重,間隙過大泄漏增加
3、 油液粘度不當(過高或過低)
4、 油液汙染變質,吸油阻力過大
5、 液壓泵連續吸氣,特別是高壓泵,由於氣體在泵內受絕熱壓縮,產生高溫,表現為液壓泵溫度瞬時急劇升高
|
1、檢查裝配質量,調整間隙
2、修磨磨損件,使其達到合適的間隙
3、改用粘度合適的油液
4、更換新油
5、停車檢查液壓泵進氣部位,及時處理
|
液壓泵旋
轉不靈活
或
咬死
|
1、 軸向間隙或徑向間隙過小
2、 裝配不良,致使蓋板軸承孔與主軸,泵與電機的聯軸器的間心度不好
3、 油液中雜質吸入泵內卡死運動
|
1、修複或更換泵的機作
2、修整、重裝
3、加強濾油、或更換新油
|
轉軸骨架
油封或壓
蓋被衝擊
|
1、 壓蓋堵塞了前後蓋板的回油通道造成回油不通暢,產生了較高背壓
2、 骨架油封與泵的前蓋配合太鬆
3、 泵體裝反,使壓油扣接通了卸荷槽,高壓油衝出骨架油封
4、 內泄漏向油通道被汙染阻塞
|
1、將壓蓋取出重裝,防止堵塞回油通道
2、檢查配合或更換
3、重新裝配
4、清洗及換油
|
故障現象
|
產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壓力波動大
|
1、 泵體與前、後蓋偏心距誤差太大
2、 內、外齒輪(轉子)齒形誤差大
3、 內、外齒輪徑向及端麵跳動量大
4、 內、外齒輪齒側間隙太大
|
1、檢查偏心距,采取相應措施修複,保證偏心距誤差在±0.02mm範圍內
2、將內、外齒輪對研修整
3、修整內、外齒輪,使之各項精度均達到設計要求
4、更換內、外齒輪,保證齒側間隙在0.07mm以內
|
輸油量不足
|
1、 內、外齒輪齒側間隙太大,致高、低壓油區互通,容積效率顯著下降,但齒側間隙不能太小,否則齒輪轉動不靈活
2、 軸向間隙太大
3、 吸油口處密封不嚴,有空氣混入
4、 吸油不暢(如油液粘度太大,濾油器堵塞,吸油棉太高等)
5、 溢流閥失靈
|
1、更換內、外齒輪,保證齒側間隙在0.07mm以內
2、重配軸向間隙,使之在0.02mm~0.05mm範圍內
3、緊固吸油管接頭
4、針對具體情況,選用粘度較小的油液,或清洗濾油器,或改變吸油高度
5、清洗溢流閥
|
發熱及噪聲大
|
1、 外齒輪與泵體配合間隙太小,不僅引起發熱,而且會使外齒輪與泵體咬死,但間隙過大,又會使外齒輪晃動與泵體撞擊,而且保證不了泵體與前、後蓋的正確偏心距
2、 內、外齒輪的齒側間隙太大
3、 齒形精度不高
4、 軸承精度喪失或損壞
5、 吸油不暢
|
1、采取措施保證外齒輪與泵體孔間的配合間隙在0.05mm~0.06mm範圍內
2、更換內、外齒輪,使其齒側間隙不超過0.07mm
3、對研修整
4、更換軸承
5、清洗濾油器,經常保持足夠的工作油液或更換粘度較小的油液
|
故障現象
|
產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噪聲嚴
重伴有
振動
|
1、濾油器和吸油管堵塞,使液壓泵吸油困難
2、油液粘度過大,使液壓泵吸油困難
3、泵蓋螺釘鬆動或軸承損壞
4、壓力衝出過大,配油盤上三角槽有堵塞或太短,導
致困油噪聲
5、定子曲麵有傷痕,葉片與之接觸時,發生跳動撞擊噪聲
6、油箱油麵過低,液壓泵吸油側和吸油管段及液壓泵主軸油
封的不良,
有空氣進入
7、葉片偏角太小,運動時,其作用力有突然變化的現象
8、葉片高度尺寸誤差較大
9、葉片側麵與頂麵不垂直度及配有盤端麵跳動過大
10、液壓泵的主軸密封過緊,溫升較大(用手摸軸和軸蓋有燙手現象)
11、電動機轉速過高
12、聯軸器的同心度較差或安裝不牢靠。導致機械噪聲。
|
1、檢查清洗
2、檢查油液粘度,及時換油
3、檢查、緊固、更換已損零件
4、檢查三角槽是否堵塞情況 ,若太短則用針錦銼刀將其適當修長
5、修整拋光定子曲麵
6、檢查有關密封部位是否有泄漏,並加以嚴封,保證有足夠油液和吸油通暢
7、將葉片一側的倒角適當加大,一般1X45°
8、重新檢查並修整葉片的側麵及配有盤端麵,使其垂直度在0.01mm以內
11、更換電機,降低轉速
12、檢查,調整同心度,並加強緊固
|
泵不吸油或無壓力(執行機構不動)
|
1、電機轉向有錯
2、油箱液麵較低,吸油有困難
3、油液粘度過大,葉片滑動阻力較大,移動不靈
4、泵體內部有砂眼,高低壓腔串通
5.液壓泵嚴重進氣,更本吸不上油來
6.組裝泵蓋螺釘鬆動,致使高低壓腔互通
7、葉片與槽的配合過緊
8、配油盤剛度不夠或盤與泵體接觸不良
|
1、重新接線頭,改變旋轉方向
2、檢查油箱中油麵的高度(觀察油標指示)
3、更換粘度較低的油液
4、更換泵體(出廠前未暴露)
5、檢查液壓泵吸油區段的有關密封部位,並嚴加密封
6、緊固
7、修磨葉片或槽,保證葉片移動靈活
8、更換或修整其接觸麵
|
排油量及壓力不足表現為液壓缸動作遲緩
|
1、葉片與轉子裝反
2、有關連接部位密封不嚴,空氣進入泵內
3、配合零件之徑向或軸向間隙過大
4、定子內曲麵與葉片接觸不良
5、配有盤磨損較大
6、葉片與槽配合間隙過大
7、吸油有阻力
8、葉片移動不靈活
9、係統泄漏大
10、泵蓋螺釘鬆動,液壓泵軸向間隙增大而內泄
|
1、糾正葉片和轉子的安裝方式
2、檢查各連接處及吸油口是否有泄漏,緊固或更換密封
3、檢查並修整,使其達到設計要求,情況嚴重的可返修
4、進行修磨
5、修複或更換
6、單片進行選配,保證達到配合要求
7、拆洗濾油器,清除雜物使吸油通暢
8、不靈活的葉片,應單槽配研
9、對係統進行順序檢查
10、適當擰緊
|
主軸油封衝出
|
油封與泵端蓋配合太鬆或泵內泄向油通道堵塞形成高壓
|
檢查配合和清洗回油通道,或更換油封
|
泵蓋裂斷
|
液壓泵內壓油窗口口徑過小(加工檢驗錯誤)
|
按液壓泵設計要求擴孔鉸孔
|
發熱
|
1、配有盤與轉子間隙過小或變形
2、定子曲麵傷痕大,葉片跳動厲害
3、主軸密封過緊或軸承單邊發熱
|
1、調整間隙,防止配油盤變形
2、修整拋光定子曲麵
3、修整或更換
|
故障現象
|
產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排油量不足,
執行機構動作遲緩
|
1、吸油管及濾油器堵塞或阻力太大
2、油箱油麵過低
3、泵體內沒充滿油,有殘存空氣
4、柱塞與缸孔或配油盤與缸體間隙磨損
5、柱塞回程不夠或不能回程,引起缸體與配油盤間失去密封係中心彈簧斷裂所致
6、變量機構失靈,達不到工作要求
7、油溫不當或液壓泵吸氣,這造成內泄或吸油困難
|
1、排除油管堵塞,清洗濾油器
2、檢查油量,適當加油
3、排除泵內空氣(向泵內灌油即排氣)
4、更換柱塞,修磨配油盤與缸體的接觸麵,保證接觸良好
5、檢查中心彈簧加以更換
6、檢查變量機構,看變量活塞即變量頭是否靈活,並糾正其調整誤差
7、根據溫升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油液,緊固可能漏氣的連接處
|
壓力不足或壓力脈動較大
|
1、吸油口堵塞或通道較小
2、油溫較高,油液粘度下降,泄漏增加
3、缸體與配油盤之間磨損,柱塞與缸孔之間磨損,內泄較大
4、變量機構偏角太小,流量較小
5、中心彈簧疲勞,內泄增加
6、變量機構不協調(如伺服活塞與變量活塞失調,使脈動增大)
|
1、清除堵塞現象,加大通油截麵
2、控製油溫,更換粘度較大的油液
3、修整缸體與配油盤接觸麵,更換拄塞,嚴重者應送廠返修
4、調大變量機構的偏角
5、更換中心彈簧
6、若偶爾脈動,可更換新油,經常脈動,可能是配合件研傷或擰緊,應拆下研修
|
噪聲過大
|
1、泵內有空氣
2、軸承裝配不當,或單邊或磨損或損傷
3、濾油器被堵塞,吸油困難
4、油液不幹淨
5、油液粘度過大,吸油阻力大
6、油液的油麵過低或液壓泵吸氣導致噪聲
7、泵與電機安裝不同心使泵增加了徑向載荷
8、管路振動
9、柱塞與滑靴球頭連接嚴重鬆動或脫落
|
1、排除空氣,檢查可能進入空氣的部位
2、檢查軸承損壞情況,及時更換
3、清洗濾油器
4、抽樣檢查,更換幹淨的油液
5、更換粘度較小的油液
6、按油標高度注油,並檢查密封
7、重新調整,使在允差範圍內
8、采取隔離消振措施
9、檢查修理或更換組件
|
內部泄漏
|
1、缸體與配油盤間磨損
2、中心彈簧損壞,使缸體與配油盤間失去密封性
3、軸向間隙過大
4、柱塞與缸孔間磨損
5、油液粘度過低,導致內泄
|
1、修整接觸麵
2、更換中心彈簧
3、重新調整軸向間隙,使符合規定
4、更換柱塞,重新配研
5、更換粘度適當的油液
|
外部泄漏
|
1、傳動軸上的密封損壞
2、各接合麵及管接頭的螺栓及螺母為擰緊,密封損壞
|
1、更換密封圈
2、緊固並檢查密封性,以便更換密封
|
液壓泵發熱
|
1、內部漏損較大
2、液壓泵吸油嚴重
3、有關相對運動的配合接觸麵有磨損,例如:缸體與配油盤,滑靴與斜盤
4、油液粘度過高,油箱容量過小或轉速過高
|
1、檢查和研修有關密封配合麵
2、檢查有關密封部位,嚴加密封
3、修整或更換磨損件,如配有盤,滑靴等
4、更換油液,增大油箱或增加冷卻裝置,或降低轉速
|
變量機構失靈
|
1、在控製油路上出現堵塞
2、變量頭與變量殼體磨損
3、同服活塞,變量活塞以及彈簧芯軸卡死
4、控製油道上的單向閥彈簧折斷
|
1、淨化軸,必要時衝洗
2、修刮配研或更換
3、機械卡死時,研磨各運動件,油髒則更換
4、更換彈簧
|
泵不能轉動(卡死)
|
1、柱塞與缸孔卡死,係油髒或油溫變化或高溫粘連所致
2、滑靴脫落,係柱塞卡死拉脫或有負載起動拉脫
3、柱塞球頭折斷,泵拄塞卡死或有負載起動扭斷
|
1、油髒換油,油溫太低時更換粘度小的油,或用刮刀刮去粘連金屬,配研
2、更換或重新裝配滑靴
3、更換
|
故障現象
|
產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轉速低,輸出箱
距也低
|
1、 供油液壓泵因吸油口濾油器堵塞,油的粘度較大,軸向或徑向間隙過大等原因造成供油不足
2、 電動機功率不匹配,轉速低於額定轉速
3、 各連接處密封不嚴,有空氣混入
4、 油液汙染,堵塞或部分堵塞了液壓馬達內部通道
5、 油液粘度過小,致使內泄漏增大
6、 側板和齒輪兩側麵磨損,內部泄漏
7、 徑向間隙過大
8、 溢流閥失靈
|
1、清洗濾油器,更換或粘度適合的油液
2、更換電動機,選用能滿足要求的電動機
3、緊固各連接處,提高密封性能
4、拆卸液壓馬達,仔細清洗並更換清潔的油液
5、更換成粘度適合的油液
6、對側板和齒輪進行修複
7、對齒輪和馬達體進行修複
8、修理溢流閥
|
噪聲過大
|
1、濾油器堵塞
2、進油管管接頭漏氣
3、進油口部分堵塞
4、齒輪齒形精度不高或接觸不良
5、軸向間隙過小
6、馬達內部個別零件損壞
7、齒輪內孔與端麵不垂直,端蓋上兩孔中心線不平行
8、滾針軸承斷裂,軸承保持架損壞
|
1、清洗濾油器,使吸油通暢無阻
2、緊固管接頭
3、清除進油贓物
4、更換齒輪或對研修整齒輪形,也可以采用齒形變位的方式來降低噪聲
5、研磨有關零件,重配軸向間隙
6、拆卸檢查,更換損壞的有關零件
7、拆卸檢查,修複有關零件,恢複設計要求的精度
8、更換滾針軸承
|
故障現象
|
產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轉速低,輸出功率不足
|
1、液壓泵供油不足,可能的原因
(1)、電機轉速不夠
(2)、吸油口過濾網堵塞
(3)係統中侵入空氣
(4)油液粘度過高
2、液壓泵出口壓力(輸入液壓馬達)不足,其原因是:
(1)液壓泵效率太低
(2)溢流閥產生故障,調節失靈
(3)油管阻力過大,(管道過長或過細)
(4)油的粘度較小,內部泄漏較大
3、液壓馬達接合麵沒有擰緊或密封不好,有泄漏
4、液壓馬達內部泄漏
5、配油盤的支撐彈簧疲勞,失去作用
|
1、調整供油
(1)、檢查並糾正電機轉速
(2)、清洗或更換濾油器
(3)檢查有關密封,並擰緊各接頭
(4)更換粘度低的油液
2、提高液壓泵出口壓力
(1)排除液壓泵故障
(2)檢查溢流閥的彈簧,阻尼孔及密封等,並加以排除
(3)更換孔徑較大的管道或盡量減少長度
(4)檢查內泄漏部位的密封情況,更換油液或密封
3、擰緊接合麵,檢查密封情況或更換密封閥
4、參看本表下欄排除內漏的方法
5、檢查,更換支撐彈簧
|
泄漏
|
1、內部泄漏
(1)配油盤磨損嚴重
(2)軸向間隙過大
2、外部泄漏
(1)軸端密封的磨損
(2)蓋板處的密封閥損壞
(3)接合麵有汙物或螺栓未擰緊
(4)管接頭密封不嚴
|
1、排除方法
(1)檢查配油盤接觸麵,並加以修複
(2)檢查並將軸向間隙調至規定寬度範圍
2、排除方法
(1)更換密封圈,並檢查磨損原因
(2)更換密封圈
(3)檢查、清除、並擰緊螺栓
(4)擰緊管接頭
|
異常聲響
|
1、密封不嚴 ,進入空氣
2、進油口堵塞
3、油液汙染嚴重或氣泡混入
4、聯油器安裝不同心
5、油液粘度過高,液壓泵吸油困難
6、葉片已磨損
7、葉片與定子接觸不良,有衝撞現象
8、定子磨損
|
1、擰緊有關的管接頭
2、清洗、排除汙物
3、更換清潔油液,擰緊接頭
4、糾正同心度,使在規定範圍,排除外來振動影響
5、更換粘度較低的油液
6、盡可能修複或更換
7、進行修複
8、進行修複或更換,如因彈簧過硬造成磨損加劇,則應更換剛度小的彈簧
|
故障現象
|
產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轉速低,扭矩短
|
1、液壓泵供油量不足
(1)電機轉速不夠
(2)吸油濾油器濾網堵塞
(3)油箱中油量不足或管徑過小造成吸油困難
(4)密封不嚴,有泄露,空氣進入內部
(5)油的粘度過大
(6)液壓泵軸向及徑向間隙過大,泄露量大,容積
效率低
2、液壓泵輸入油壓不足
(1)液壓泵效率太低
(2)溢流閥調整壓力不足或發生故障
(3)管道細長,阻力太大
(4)液壓馬達內部零件磨損,泄露嚴重
3、液壓馬達各接合麵有嚴重泄露
4、液壓馬達內部零件磨損,泄露嚴重
|
1、設法改善供油
(1)找出原因,進行調整
(2)清洗或更換濾芯
(3)加足油量,適當加大管徑,使吸油通暢
(4)擰緊有關接頭,適當加大管徑,使吸油通暢
(5)選擇粘度小的油液
(6)適當修複液壓泵
2、設法提高油壓
(1)檢查液壓泵故障,並加以排除
(2)檢查溢流閥故障,並加以排除,重新調高壓力
(3)適當加大管徑,並調整其位置
(4)檢查油溫升高原因,降幅,更換粘度較高的油
3、擰緊各接合麵連接螺栓,並檢查其密封性能
4、檢查其損傷部位,並修整或更換零件
|
泄漏
|
1、內部泄漏
(1)配油盤與缸體端麵磨損,軸向間隙過大
(2)彈簧疲勞
(3)柱塞與缸孔磨損嚴重
2、外部泄漏
(1)軸端密封不良或密封圈損壞
(2)接合麵及管接頭的螺栓鬆動或沒有擰緊
|
1、排除內泄
(1)修磨缸體及配油盤端麵
(2)更換彈簧
(3)研磨缸體孔,重配柱塞
2、排除外泄
(1)更換密封圈
(2)將有關連接部位的螺栓及管接頭擰緊
|
異常聲響
|
1、軸承裝配不良或磨損
2、密封不嚴,有空氣進入內部
3、油被汙染,有空氣侵入
4、聯軸器不同心
5、油的粘度過大
6、液壓馬達的徑向尺寸嚴重磨損
7、外界振動的影響
|
1、重裝或更換
2、檢查有關進氣部位的密封,並將各連接處加以緊固
3、更換清潔油液
4、校正同心
5、更換粘度較小的油液
6、修磨缸孔,重配柱塞
7、采取隔離外界震源措施(加隔離罩)
|
故障現象
|
產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輸出軸的轉動不均勻
|
1、壓力表顯示較低時,應診斷為
(1)液壓係統內存有空氣
(2)液壓泵連續吸氣進入係統
(3)液壓泵供油不均勻
2、壓力表顯示值波動大,應診斷為
(1)配油器(軸)的安裝不正確
(2)柱塞被卡緊
|
1、提高供油壓力
(1)排除係統及液壓馬達內的氣體
(2)排除液壓泵進氣故障
(3)診斷液壓泵供油不均勻的故障
2、清除壓力波動
(1)重裝配油器(軸)至清除軸轉動不均勻為止
(2)檢修,配研
|
發出激烈的撞擊聲
|
1、若每轉的衝擊次數等於液壓馬達的作用數,應診斷為柱塞卡緊
2、若為有時發出撞擊聲,可診斷為:
(1)配油器(軸)錯位
(2)凸輪環工作表麵扣壞
(3)滾輪,軸承損壞
|
1、檢修、配研
2、排除撞擊聲
(1)正確安裝配油器(軸)
(2)檢修
(3)更換
|
轉速達不到設定值
|
1、集流器漏油
2、配油器(軸)間隙太大
3、柱塞與塞柱缸孔間隙太大
|
檢修或更換已損壞
|
扭矩達不到要求
|
1、同上,轉速達不到設定值
2、柱塞被卡死
|
1、檢修或更換已損壞
2、研修配研
|
輸出軸不旋轉
|
1、配油器(軸)被卡死
2、滾輪的軸承損壞
3、主軸其它零件損壞
|
檢修或更換已損壞零件
|
外泄漏
|
1、緊固螺栓鬆動
2、軸密封及其它密封件損壞
|
1、擰緊,緊固
2、更換
|
故障現象
|
產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不換向
|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手機訪問
本公司憑借產品性能卓越、品質出眾、價格合理、服務專業的優勢,受到國內外客戶的認可,滿足多層次,各行業需求。